荸荠怎么读_荸荠是什么_荸荠怎么吃_荸荠的功效与作用
荸荠的正确读音为[bí qí]。以下是关于荸荠的详细介绍:荸荠是什么?荸荠又名马蹄、水栗、乌芋、菩荠等,属单子叶莎草科,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。它具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,在顶端生有块茎,这些块茎就是通常所说的荸荠。荸荠的秆丛生、直立,叶鞘近膜质,花果期在5-10月。
荸荠的食用方法: 高血压:取荸荠100克,海带、玉米须各30克,水煎服,每日两次。 鼻出血:将荸荠250克、生藕150克、白萝卜100克切片,水煎代茶饮。 咽喉肿痛:用荸荠150克,去皮绞汁频用。 百日咳:荸荠500克捣汁,与蜂蜜50克混合,煮沸后每次2汤匙,每日两次。
荸荠,拼音为bí qi,是一种常见的食材。它皮色紫黑,肉质洁白,味甜多汁,清脆可口。荸荠既可生食,也可熟食,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。在食用前,需要将荸荠洗净并煮熟,以去除可能附着的细菌和寄生虫。
荸荠(拼音:bí qi 英文:water chestnut 学名:Eleocharis dulcis),又名马蹄、水栗、芍、凫茈、乌芋、菩荠、地梨,是莎草科荸荠属一种。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,以球茎作蔬菜食用。古称凫茈(凫茈),俗称马蹄,又称地栗,因它形如马蹄,又像栗子而得名。
“马蹄”的正字应该是哪个?
1、马蹄,读音mǎ tí。荸荠,读音bí qí。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要分为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2个大的类型。荸荠古代多作水果食用,荒年则被人们用来充饥,明代王磐、王鸿渐都有文说此事。“荸荠”俗称“马蹄”,这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,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、粤方言的“遗传”。
2、“马蹄残雪未成尘”出自宋代陈师道的《立春》。以下是关于这句诗的详细信息:出处:该句诗来源于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《立春》。全诗内容:《立春》全诗为“马蹄残雪未成尘,梅子梢头已著春。巧胜向人真奈老,衰颜从俗不宜新。高门肯送青丝菜,下里谁思白发人。共学少年天下士,独能濡湿辙中鳞。
3、马蹄长道路,鹿性本山林。客至能相勉,愁来可独禁。功名竟何物,造化久冥心。作者简介(黄公度)黄公度(1109~1156)字师宪,号知稼翁,莆田(今属福建)人。绍兴八年进士第一,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。后被秦桧诬陷,罢归。除秘书省正字,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。十九年,差通判肇庆府,摄知南恩州。
4、“一点香随马”,造句清新俊逸,它既使人联想到“更无一点尘随马”和“踏花归去马蹄香”。然而“马蹄香”只能是春深之境,而“一点香随马”确是早春之意。那暗香紧随的情况,非梅莫属。人的心情如何,这里已不言自明。
5、唐代诗人孟郊曾作《登科后》诗: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朝看遍长安花”,以此表达高中后的愉悦心情。柳宗元常科登第后,经吏部考试合格,即刻被授予“集贤殿正字”。相反,一些通过了科举考试却没有通过吏部考试的人则没有那么幸运,只能到地方上去任官员幕僚,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。
“荸荠”这两个是什么字,拼音怎么拼?
“荸荠”这两个字的拼音是 [bí qí]。 “荸荠”有两个读音:[bí qí] 和 [bí qi]。 荸荠[bí qí]的解释:义同“荸荠bí qi”,俗称马蹄,又称地栗,因它形如马蹄,又像栗子而得名。
“荸荠”这两个字有两个读音:[bí qí] [bí qi]“荸荠”两个读音 : [bí qí] [bí qi]荸荠 [bí qí]解释:义同“荸荠bí qi”,俗称马蹄,又称地栗,因它形如马蹄,又像栗子而得名。
荸荠这两个字的拼音是[bí qí]或[bí qi],根据不同的语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读音。 荸荠,俗称马蹄,又称地栗,因其形如马蹄,类似栗子而得名。这种植物外表像马蹄,性味、成分、功用都与栗子相似,且生长在泥中,故有地栗之称。


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